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2020年7月,隨着凹裏村最後10户建檔立卡貧困户脱貧退出,華北電力大學幫扶的阜平縣龍王廟和凹裏兩村全部提前實現整體脱貧。
5年前,龍王廟和凹裏兩村沒有產業,集體沒有收入,村民僅靠種玉米、外出打工生活,村裏貧困發生率為51%。5年來,華北電力大學先後選派39名幹部全心投入駐村扶貧工作,每年投入40餘萬元專門用於保障扶貧,還組織116名黨員幹部對接幫扶458户建檔立卡貧困户,為貧困户講政策、出主意、送温暖、解難題。5年的辛苦付出,近兩千個日夜的艱難奮戰,推動了各項扶貧措施落實落地,打通了精準扶貧“最後一公里”,為打贏脱貧攻堅戰貢獻了“華電力量”。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
幾年來,駐村工作隊在縣鄉政府指導下,幫助村民重點發展食用菌種植、荒山整治、林果、光伏發電等產業項目,通過直接經營、勞務輸出、流轉荒山、資產受益、公益崗位等方式,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户產業就業全覆蓋。
在凹裏村,駐村第一書記徐大聖帶領工作隊員以產業扶貧為導向,積極宣傳政府關於各產業發展的政策和補貼措施,開展專題培訓30多場900餘人次。引導村民藉助阜平縣產業扶貧的政策,建設香菇種植大棚,進行荒山造地種植林果,協助村民通過金融貸款等模式籌集啓動資金,還邀請農業專家對村民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技術性指導,目前已發展香菇園區2個,食用菌大棚24個,營收情況良好;建設養殖大棚24個,養豬1750頭,養雞34.6萬隻;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3392元上漲到2019年的10147元。在龍王廟村,總佔地500畝的食用菌產業核心園區建成後,村民通過參與園區建設、承包食用菌大棚、在食用菌大棚打工等形式實現了穩定就業,增加了收入。
駐村工作隊積極協助村裏推動土地流轉,盤活資源。凹裏村光伏發電項目涉及荒山土地流轉約302畝,涉及農户18户57人,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户11户32人。駐村工作隊積極宣傳政策、推進項目落地後,每户年增收約2000元。
黨建引領,築牢堡壘
越是進行脱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黨的領導,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建設。
華北電力大學自幫扶龍王廟、凹裏村以來,始終以黨建為引領,把黨建工作與脱貧攻堅有機融合,充分發揮教育和人才優勢,探索黨建與扶貧工作深度融合對接的新模式,把“黨建+扶貧”工作抓到深處,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資源整合、服務羣眾的能力。通過有效的“黨建引領、扶智先行、合力攻堅”,多途徑、全方位精準幫扶取得良好成效。
駐村工作隊積極推動凹裏村和龍王廟村黨建工作開展。黨支部每月開展一次集中學習,由第一書記集中講解政策,解讀文件。定期舉行黨員生活會,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發揮,組織活動愈加規範,黨員歸屬感愈加強烈。推動村黨支部與學校黨支部進行共建,發揮學校人才密集優勢,促進貧困村解放思想、提高認識,促進扶志扶智,助力脱貧攻堅。
久久為功,持續發力,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日益凸顯,村兩委幹部帶領黨員羣眾脱貧致富奔小康的責任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龍王廟村駐村工作隊協助村“兩委”順利完成換屆工作,新的“兩委”班子還被評為阜平縣脱貧攻堅十佳村“兩委”班子,受到獎勵和表彰。
真情幫扶,扶智扶志
融入村民生活,掌握貧困户的第一手資料,對精準脱貧做到心中有數,駐村工作隊和當地羣眾打成一片。每個月,駐村工作隊至少走訪貧困户一次,瞭解村情户情和貧困人口狀況,幫助貧困羣眾解決實際困難。
2018年10月10日一大早,村民朱彥平的妻子匆忙趕到龍王廟村工作隊駐地,説她丈夫肺氣腫病情嚴重,現正在石家莊胸科醫院住院,急需用錢。龍王廟村駐村第一書記崔振國知道他家有25頭肉牛,山上放養,肉質好,目前既無能力養殖,又無法賣掉。崔振國決定在網絡上幫朱彥平一家進行宣傳售賣。消息發出不到一天,一位山西商人就出資24萬元買下了所有肉牛,解了朱彥平一家的燃眉之急。
駐村工作隊注重發揮學校學科特色和行業優勢,幫助村裏主動“造血”。駐村工作隊依靠學校協調資源為兩村分別建設一座25KW光伏電站,每年為村集體增收約兩萬元;學校投入資金用於改善兩村基礎設施,安裝了太陽能路燈,配備了文化廣場桌椅,改造了公共廁所,硬化了道路,建設了村民圖書室,購置了乒乓球枱等等,進一步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條件,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幫扶舉措受到了鄉親們的高度認可。
針對村裏每年高考生志願填報迷茫的情況,駐村工作隊藉助學校社會實踐隊伍力量,認真分析考生的分數和各科成績,在高校和專業選擇上兼顧考生未來升學要求、就業形勢等指導每一位考生精準填報志願。暑期,駐村工作隊指導當地返鄉學生合理制定成長成才目標,還組織本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駐紮村內小學進行支教,解決當地音體美教師缺乏問題,提升山裏娃綜合素質。
如今,兩村年人均收入達萬元以上,昔日的貧困户走上了小康路,過去的貧困村變成了幸福村。
因工作紮實、成效顯著,前不久,兩個駐村工作隊隊長崔振國和徐大聖被評為“河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
“大學之道不在建大樓而在有大師,更在於大時代邁出新步伐做出新貢獻。”河北電力大學黨委書記周堅如是説。(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周洪松)